新闻中心
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加工中心进行硬铣(硬态铣削)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艺,主要用于对淬火后(通常HRC45以上)的模具钢、工具钢等材料进行精加工。要获得理想的硬铣效果,需要从机床、刀具、工艺参数、编程策略和辅助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控制。
以下是控制硬铣效果的关键要点,您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:
硬铣成功的前提是拥有一台合格的加工中心。
高刚性结构: 床身、主轴、丝杠等核心部件必须坚固,以抵抗硬铣时产生的高切削力,避免振动。
高功率和扭矩的主轴: 主轴必须具备稳定的高转速(通常需要15,000 rpm以上)和足够的扭矩(特别是在低速时)。主轴径向跳动要小(通常要求<0.003mm)。
高稳定性与精度: 直线导轨、滚珠丝杠的精度和伺服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要好,确保加工轨迹精准,避免“爬行”现象。
刀具是硬铣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,选择不当会直接导致失败。
刀具材料:
超细颗粒硬质合金: 最常用,在韧性和硬度之间取得良好平衡。
金属陶瓷(Cermet): 耐磨性好,表面光洁度高,但抗冲击性稍差。
立方氮化硼(CBN): 加工硬度高于HRC50的材料的首选,硬度高、热稳定性好,但价格昂贵,脆性大。
聚晶金刚石(PCD): 仅用于加工非铁金属(如高硅铝合金),不能用于加工钢件。
刀具几何形状:
大螺旋角(如40°以上): 实现更平稳的剪切式切削,降低切削力,有利于排屑。
锋利的切削刃: 减少加工硬化现象和切削热。但需根据材料韧性进行微小的钝化(T-land刃口处理),以增强刃口强度,防止崩刃。
较小的前角: 增强切削刃强度。
芯部加厚: 提高刀具的整体刚性和抗变形能力。
涂层技术:
必须使用专为硬铣设计的耐磨涂层,如 TiAlN(氮铝钛)、AlTiN(铝钛氮)、CrN(氮化铬) 等。
先进的涂层如 nACo®(非晶金刚石) 等,能极大降低摩擦系数,减少热量积聚,显著提升刀具寿命。
硬铣的核心理念是 “高转速、小吃深、快进给、小步距” ,采用小切深大进给的“摆线铣”、“高速铣”策略。
切削速度(Vc):
速度过高:刀具磨损加剧,甚至烧刀。
速度过低:切削力过大,易崩刃。
原则: 在刀具推荐范围内,选择一个中等偏高的稳定速度。例如,用硬质合金刀具铣HRC55的钢料,Vc通常在120-180 m/min。CBN刀具则可更高。
每齿进给量(fz):
切忌进给过小! 过小的进给会使刀具在工件表面“摩擦”而非“切削”,产生大量热量,导致刀具快速磨损。
原则: 保持适当的每齿进给量,确保刀刃有效地进行切削。通常范围在0.03-0.10 mm/z(根据刀具尺寸和材料硬度调整)。
轴向切深(Ap)与径向切深(Ae):
采用小吃深: 轴向切深一般不超过刀具直径的0.5倍(如Φ10刀具,Ap<5mm)。精加工时更小(如0.1-0.5mm)。
采用小步距(径向切深): 径向步距通常为刀具直径的5%-15%(精加工时甚至更小)。这能显著降低切削力,提高表面质量。
优秀的编程策略是控制硬铣效果的“大脑”。
顺铣为主: 始终采用顺铣方式,使切削厚度从最大到零,切削过程平稳,刀具寿命长,表面质量好。
恒定的切削载荷:
使用高速铣(HSM)策略,如螺旋进刀、圆弧切入切出,避免刀具垂直扎入工件。
采用摆线铣削 开粗,在狭小区域或全刃宽切削时,刀具沿摆线轨迹运动,始终保持均匀的切削负载,避免崩刃。
光滑的刀具路径:
避免方向的急剧变化,使用拐角圆弧过渡或减速功能,防止在拐角处因切削力突然增大而崩刀。
分层铣削: 对深腔或高侧壁进行精加工时,采用Z-Level分层铣削,每次加工一层,保证侧壁的直线度和表面质量。